溶氧過高或過低造成的結果
魚類基本存活的要求水中溶氧 3mg/L 或 4mg/L 以上,連日高溫降低水中溶氧量,當水中溶氧低於 2mg/L 時可能就會造成魚類缺氧死亡。
環境水質監測
環境水體水質監測作業,最直接的效益在於提供水體品質相關資訊,使各界瞭解週遭水體環境現況,且能透過長期監測建立水質歷史變化趨勢,有效評估污染整治成效,進而作為研擬水污染防治策略時之重要參考依據。
環境水質監測除了常見的河川水監測外,還包含水庫以及地下水都是定期監測的對象喔!環境部有計畫長期監測我國地面水體及地下水質,如河川及水庫水質定期每月採樣一次、地下水體則為每季採樣一次,所採集水樣依循本部國家環境研究院公告方法執行檢驗分析,並經過嚴謹品保品管程序審視,以確保檢測結果有良好的數據品質。
溶氧 ( DO )
指溶解於水中之氧氣濃度,在河川水質管理實務上,溶氧量被視為是判斷水質好壞之主要指標,一般而言,濃度愈高代表水質狀況愈好。水中之飽和溶氧量受水溫及水中溶解物質之影響,水溫愈高飽和溶氧量 ( 濃度 ) 愈低。
氨氮 ( Ammonia nitrogen )
含氮有機物主要來自動物排泄物及動植物屍體之分解,分解時先形成胺基酸,再依氨氮、亞硝酸鹽氮及硝酸鹽氮程序而漸次穩定。因此當水體中存在氨氮可表示該水體受污染時間較短。
生化需氧量 ( 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 , BOD5 )
生化需氧量係指水中易受微生物分解的有機物質,在某特定時間及溫度下,被微生物的分解氧化作用所消耗的氧量。一般所稱的生化需氧量係以 20℃ 培養 5 日後所測得的結果,記做 BOD5。生化需氧量可表示水中生物可分解的有機物含量,間接也表示了水體受有機物污染的程度。
懸浮固體 ( Suspended solids , SS )
懸浮固體係指水中會因攪動或流動而呈懸浮狀態之有機或無機性顆粒,這些顆粒一般包含膠懸物、分散物及膠羽。懸浮固體會阻礙光在水中的穿透,其對水中生物影響與濁度相類似;懸浮固體若沉積於河床,則會阻礙水流,若沉積於水庫庫區,則可能減少水庫的蓄水空間。
河川污染指數 ( RPI )
由生化需氧量、溶氧量、氨氮及懸浮固體等四項理化水質參數組成,用以根據其數值來對污染程度加以分類, 計算方式如下:RPI=(1/4) ΣSi 式中,Si 為污染點數,i 為水質項目,RPI 為河川污染指數,介於 1~10 間,RPI 2 以下代表 未(稍)受污染。 Si:第 i 項水質參數之點數,水質參數包括 DO(mg/L)、BOD5(mg/L)、NH3–N(mg/L)、SS(mg/L)。
水質/項目 | 未(稍)受污染 | 輕度污染 | 中度污染 | 嚴重污染 |
---|---|---|---|---|
溶氧量 (DO) mg/L | DO ≧ 6.5 | 6.5 > DO ≧ 4.6 | 4.5 ≧ DO ≧ 2.0 | DO < 2.0 |
生化需氧量 (BOD5) mg/L | BOD5 ≦ 3.0 | 3.0 < BOD5 ≦ 4.9 | 5.0 ≦ BOD5 ≦ 15.0 | BOD5 > 15.0 |
懸浮固體 (SS) mg/L | SS ≦ 20.0 | 20.0 < SS ≦ 49.9 | 50.0 ≦ SS ≦ 100 | SS > 100 |
氨氮 (NH3–N) mg/L | NH3–N ≦ 0.50 | 0.50 < NH3–N ≦ 0.99 | 1.00 ≦ NH3–N ≦ 3.00 | NH3–N > 3.00 |
點數 | 1 | 3 | 6 | 10 |
污染指數積分值 (S) | S ≦ 2.0 | 2.0 < S ≦ 3.0 | 3.1 ≦ S ≦ 6.0 | S > 6.0 |
備註:本表依 102 年 5 月 30 日環署水字第 1020045468 號函「河川污染指數 (RPI) 基準值及計算方式修正」研商會議結論,自 102 年起參考國家環境研究院公告「檢測報告位數表示規定」,調整計算 RPI 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