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蛤的養殖環境條件如下:
(一) 水溫
水溫與環境因子的關係:(1)水中溶氧:水中飽和溶氧量隨著水溫上升而減少;(2)有機物的分解速率:溫度每上升10℃,微生物分解有機物的速率即增加1倍;(3)對養殖生物有害的物質,如氨-氮、亞硝酸-氮、硫化物、重金屬等的毒性會隨著溫度的升高而增強。
水溫對文蛤的影響:文蛤在3-39℃均能活存,16-27℃的水溫範圍,成長明顯較快。池水水溫40℃以上死亡率大增,而在水溫11℃以下,文蛤會潛沙更深,成長也會停止。
(二) 鹽度
根據研究報告指出,文蛤受精卵孵化的適宜鹽度在25-35 psu,浮游幼生培育的適宜鹽度為25-30 psu,而平均體長1.6 cm的文蛤苗,其成長適宜鹽度為16-36 psu,可見文蛤的體型愈大愈能適應低的鹽度。
(三) 酸鹼(pH)值
1. 池水pH值的變化
通常造成水域中pH值太低的原因可能有:(1)乾旱後下雨 (常為酸雨) 使池水之pH值陡降;(2)水域中有機質過多,而發生酸化現象,而造成水域中pH值太高的原因可能為:(1)藻類濃度過高消耗池中的二氧化碳所致;(2)水源不良引起。一般而言,水域中pH值太低時,顯示水域中有機質過多使池底的氧化狀態明顯下降,而發生酸化現象,因此除了改善水質外,底質之情況亦要改善才能達到治本的功效。
2. pH值對文蛤的影響
利用文蛤對環境的敏感性來瞭解pH值對文蛤影響的研究中,發現文蛤剛開始移入不同pH環境中,會呈現規則的反應,pH 5-8開殼率幾乎相同,均在95%以上,pH 4與9開殼率只有20%及25%,pH3與10則緊閉雙殼。文蛤在pH 3的強酸環境中能忍受72小時,而在最後階段亦發現可正常開殼呼吸;相反的,pH 10環境中18小時後全部死亡,顯示文蛤較能容忍酸性水質。
(四) 溶氧量
1. 影響水中溶氧量的因子
養殖池氧氣的來源有三,第一是空氣經過水表層以滲透的方式溶入水中,第二是養殖池中的藻類或植物在白天行光合作用而產生氧氣,第三是以人為方式如水車攪動水面以增加水體與空氣接觸的面積,來提高水中的溶氧。
2. 溶氧量對文蛤的影響
文蛤的耗氧量會受水中溶氧量、水溫及鹽度的影響,當水中溶氧量增加及溫度升高時,文蛤的耗氧量也跟著增加,而文蛤在鹽度20 psu和30 psu的耗氧量高於鹽度10 psu的耗氧量,顯示水中溶氧量和溫度升高時,文蛤的新陳代謝率增大,有利於文蛤成長;而在不適的鹽度環境下,文蛤的新陳代謝率會降低,則不利文蛤成長。文蛤對低溶氧的抵抗力甚強,在溫度25℃,溶氧低於0.25 ppm的情況下,經過48小時才開始死亡,至第6天時,死亡率僅達55%。因此文蛤可以在無氧之環境下尚可生存數日。
(五) 無機含氮化合物
養殖池的無機氮化合物包括氨態氮、亞硝酸態氮、硝酸態氮。其中氨態氮主要係養殖生物攝食飼料蛋白質後的代謝產物或殘餌經細菌分解而來。
1. 氨態氮
水中氨態氮以未解離的氨 (NH3) 和解離的氨 (NH4+) 兩種型式存在,其中以NH3對水生動物較具毒性。以往的研究發現,水中氨氮濃度在280 ppb時,會使文蛤幼貝的濾食率降低50%。而氨氮對文蛤及維吉尼亞牡蠣 (Crassostrea virginica) 之96小時的致死濃度 (LC50) 為3.3-6.0 ppm。
降低池水氨氮濃度的對策:(1)增加溶氧量;(2)使用水質改良劑,如沸石粉、硝化菌;(3)避免太多殘餌;(4)引入較清淨的水。
2. 亞硝酸態氮
氨氮在水中經過而亞硝酸菌的硝化作用可轉變為毒性也相當強的亞硝酸態氮。水中亞硝酸態氮濃度在280ppm時,會使文蛤幼貝的濾食率降低50%。而亞硝酸態氮對文蛤之96小時的LC50為756 ppm。在正常的水域中,亞硝酸鹽的含量是不高的。當含量偏高時,可能意味著水中生物密度過高、池底惡變、底泥的有害菌量過高和殘餌過多,可能會使水產生物罹病,所以最好能每週測試1次,以便確時掌握池底的環境狀態,進而妥當控制。
References
楊鴻禧、丁雲源 (1984) 文蛤人工繁殖研究。Bull. Taiwan Fishery Institute, 36: 100-111.
楊維德 (1981) 文蛤生理生態試驗。Bull. Taiwan Fishery Institute, 33: 669-676.
資料來源:農業部-水產試驗所全球資訊網